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游泳锦标赛花样游泳集体技术自选项目决赛中,中国花样游泳队以一套主题为“万物生”的编排作品征服裁判和观众,以总分298.67分的优异成绩夺得冠军,领先亚军意大利队5.3分,实现中国队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
比赛在当地时间晚上七点正式开始,中国队在第八位出场,八名运动员身着青蓝色渐变泳衣登场,以一组高难度的同步腿组合开场,瞬间吸引全场目光,随后的托举动作中,运动员何婷婷在高点完成连续三周旋转,水位高度和稳定性获得裁判一致认可。
“这套动作的难度系数是目前世界最高的,”赛后主教练汪雪评价道,“我们设计了四个难度腿组合、三个高难度的托举和两个长达20秒的配合游泳,所有动作的同步性要求极高。”
国际裁判玛丽娜·伊万诺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队的表现令人惊叹,她们的同步性几乎完美,腿部动作的高度一致,手臂动作的力度和表现力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本次中国队的比赛音乐选自著名作曲家谭盾的作品,融合了水声、古典乐器与现代电子音乐元素,编排以“生命之源”为主题,通过水下音响系统传递出空灵悠远的声效,与运动员的水上动作相得益彰。
“我们希望通过这套动作展现东方哲学中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编舞老师张晓雯介绍道,金年会·「中国」官方网站“开场动作象征种子破土,中间的托举组合表现树木生长,结束动作则寓意万物共生。”
这种艺术表现得到了现场观众的热烈回应,当最后一名运动员的脚尖没入水中,全场响起长达五分钟的掌声金年会,来自加拿大的观众丽莎·布朗感叹:“这不仅是体育比赛,更是一场艺术盛宴。”
据悉,中国花样游泳队在过去一年中采用了多项科技辅助训练手段,训练基地新建了水下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可以实时分析每位运动员的动作角度和速度,队伍还引入了虚拟现实技术,让运动员在陆上训练时也能模拟水下环境。
“我们建立了每个运动员的三维模型,通过计算机算法计算出最佳的动作轨迹和同步时间点,”科研团队负责人王博士解释道,“科技帮助我们发现了许多肉眼无法察觉的细节问题。”
运动员们还使用了新型的水下通讯设备,在训练中可以直接听到教练的实时指导,大大提高了训练效率,这种设备在比赛期间被禁止使用,因此对运动员的比赛表现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届国家队阵容由三名经验丰富的老将和五名首次参加世锦赛的新队员组成,28岁的队长周小雅已是第三次参加世锦赛,她在赛后激动地表示:“这支队伍的特点是年轻但有韧性,新队员带来了许多创新想法,老队员则提供了稳定性。”
20岁的新人选手王美琪在比赛中承担了多个高难度位置,她的表现得到了教练组的高度评价。“开始时我很紧张,但当我进入水中,听到队友的呼吸声,一切变得自然了,”王美琪赛后告诉记者,“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在互相支持。”
这种团结协作精神在比赛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最后一个配合游泳环节,所有队员的呼吸节奏完全一致,达到了技术规则中的“完美同步”标准,获得了额外的难度加分。
本次世锦赛呈现出国际花样游泳格局的新变化,传统强队俄罗斯因禁赛问题缺席,中国队、日本队和欧洲队伍展现了新的竞争态势,意大利队凭借新颖的编排获得银牌,日本队则以典型东方风格的表演取得铜牌。
国际泳联技术委员会主席大卫·吉布斯指出:“花样游泳正在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各国队伍都在探索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路线,中国队的成功证明了系统训练和艺术创新相结合的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比赛有多支队伍尝试了非传统音乐和主题,乌克兰队选择了重金属摇滚乐,西班牙队则融合了弗拉明戈元素,使比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荣耀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国家队每天训练时间超过10小时金年会,其中水下训练占6小时,运动员需要同时在耐力、柔韧性、力量和艺术表现力四个方面达到极高水准。
“最困难的是在水下保持眼睛睁开做表情,”队员李梦瑶笑着说,“水中的氯会让眼睛非常难受,但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微笑,这是职业要求。”
为了控制体重和体脂比例,运动员们还有严格的饮食管理,营养师为每个人定制食谱,每天测量各项身体指标,在备战期间,所有队员几乎完全放弃了个人娱乐时间,全身心投入训练。
随着本次中国队夺冠,花样游泳在国内的关注度预计将大幅提升,这项起源于欧洲的运动项目,经过亚洲国家的创新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技术风格。
国际泳联宣布,下一届世锦赛将试行新规则,允许更多创新元素,包括有限度地使用水下灯光效果和更大的音乐选择范围,这些变化将进一步推动花样游泳向艺术表演方向发展。
中国游泳协会主席周继红表示:“我们将继续支持花样游泳项目的发展,加强青训体系建设,同时鼓励更多艺术创作人才参与进来,使这项运动更加丰富多彩。”
本次夺冠不仅是中国花样游泳队的荣耀,也是亚洲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证明了中国运动员在水上艺术项目上的实力,也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花样游泳队将继续发扬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国际赛场上再创佳绩。